信息资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信息资源>>正文
 
 

小康社会建设重大决策记事(1979―1989年)

时间:2015-12-01 11:03:51  来源: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1979
126 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1980
116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1000美元,算个小康水平。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1000美元,那我们的日子比他们要好过得多。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3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提出:20世纪末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要坚韧不拔地抓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华北、中原、东北等地的农田林网化和“四旁”绿化,南方、北方的速生用材林基地和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基地,东北等林区的迹地更新等重点建设。
42 邓小平同胡耀邦等谈编制长期规划问题时提出:要从提高经济效果、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虑问题,要按这个精神搞长期规划,这是个最大的问题。把发展建筑业放在重要地位,建筑业发展起来,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可以多盖房,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之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感到买房合算。不同地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第一位的问题是能源,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是煤的开发和利用,其次要搞水力发电。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
520 邓小平同胡乔木、姚依林、邓力群就编制长期规划问题谈话时指出:最近几年速度快不了,应该把主要力量用在打基础上。利用外资要及早动手,主要用在打基础上,如搞水电,这些建设要赶快着手,因为不是短期可以见效的,拖下去,到“七五”、“八五”计划都发挥不了作用。630723 邓小平视察陕西、四川、湖北、河南。
76,在峨眉山视察时说:山区农民居住分散,生活很苦,政策要放宽,让山区尽快富起来。峨眉山是一个文化型的风景区,是一座宝库,要好好保护。要搞好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开发。要加强管理。
71720,在武汉听取胡耀邦等汇报制订“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一些基本设想,谈到今后10年经济发展目标问题时指出:建设目标,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讲平均工资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
722,视察郑州途中说: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8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河南地处中原,你们算账的数字是“中原标准”、“中州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925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指出: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国务院已经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是一项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前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幸福,符合全国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重大措施。
1015 邓小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召开的防卫作战研究班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提的目标就是争取20年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这要求我们的军费维持现在的比例。军费搞得太高不可能,肯定影响经济建设。
123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80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
121625日 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形势和经济调整问题。
16,陈云在会上讲话强调: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决不要再作不切实际的预言。
25,邓小平在闭幕式讲话中强调: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然后着手编制切实可行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1
224 国务院作出《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要认真审查在建的工程项目,对布局不合理,资源、能源浪费大的,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又无有效的治理措施的项目,应坚决停止建设,严格防止新污染的发展。要重点解决一些位于生活居住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的工厂企业的严重污染问题。一些生产工艺落后、污染危害大,又不好治理的工厂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关停并转。
225 全国总工会等九单位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28,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积极支持,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认真抓好。
414 邓小平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指出: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看来达到1000美元也不容易,就算800美元,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
62729日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77 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指出:个体经济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应当认真扶持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发展,在资金、货源、场地、税收、市场管理等问题上给予支持和方便。
815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指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一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主义觉悟,培植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培养科学态度和实干作风,发扬积极进取和勇于改革的革命精神,激励人们热爱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献身奋斗,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二是使人民群众在劳动、工作之余能够得到有益于身心的文化娱乐,以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陶冶性情,焕发精神。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在业余时间有可能自愿地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从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智慧和健康。
94 邓小平会见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伦·伯格等时说:我们建国后是一个有活力的国家。在32年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基础。80年代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到本世纪末,就有一个小康社会出现。但要达到美国的水平恐怕要花一个世纪。99 邓小平会见日本公明党第十次访华代表团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相当大的目标,要相当长的时间。本世纪末也只能搞一个小康社会,要达到西方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还要再加上30年到50年的时间。
1013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就编制国民经济长期规划提出:建议国家计委和管理经济的同志,立即准备一个能够在“七五”、“八五”计划时期发挥作用的骨干工程的单子,包括利用外资、筹集内资,也包括劳动力投资。骨干工程,包括动力、能源,特别是水电、交通。农业当然还是要靠政策,但是也要着手搞一些项目。10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指出:今后要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并增加自谋职业的渠道,逐步形成一套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劳动就业制度。
1117 邓小平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里甘时指出:到本世纪末,可以实现一个“小康之家”的现代化。我们不能主观地求快。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就要超过12000亿美元,因为到那时我们人口至少有12亿。
11301213 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出:本世纪的最后10,将很有可能开创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我国经济将有相当可观的发展速度和实际效益,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和国防也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
1982
11 邓小平会见阿尔及利亚政府代表团时说:要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发展政策。发展速度不能光看增长了百分之几,而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
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使人口增长同国民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这是我国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把人口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为了解决我们当前的困难,而且是为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515 邓小平会见佛得角总统佩雷拉时指出:按现在的设想,80年代的10,变化不会很大,主要变化在90年代,就是在本世纪末,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但也只是一个小康生活。可以说,那个时候中国日子很好过了,但并不富裕。到那时,我们将建立起很可靠的良好的前进基础,然后再花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真正列入世界先进行列。
726 邓小平同国家计委负责人谈“六五”计划和长期规划问题时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要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长远规划搞好的关键,是前10年为后10年做好准备。
86 邓小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时指出: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可能1000美元还是高了一点,因为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所以我们把本世纪末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放在争取达到800美元的水平上。91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指出: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到本世纪末的20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918 邓小平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会谈时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截至1978,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116 邓小平会见日本社会党友好之翼访华团领导成员时指出:我们现在就是做一件事情,使占人类1/4的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达到小康状态。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这个目标就使世界上1/4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就为人类做了一件大事情。
11261210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提出: “六五”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增长21.7%,平均每年递增4%。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经费计划为967亿元,比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的577亿元增加68%。城乡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计划提高22%,平均每年递增4.1%
1983
12 中共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人民公社的体制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
112 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农业问题时指出:2000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25227 邓小平视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7,同中共江苏省委负责人和苏州地委负责人座谈,向他们询问2000年江苏和苏州能不能实现翻两番,达到人均收入800美元的水平后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如何等问题。在了解到江苏经济发展带来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苏州已有不少社队人均超过800美元的情况后,询问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在听到介绍苏州社队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得到成长和发展时说: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
32 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指出: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要有自己的具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苏州市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800美元。江苏的同志说,在这样的水平上,下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江苏从1977年到去年六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这样下去,再过六年,1988年可以再翻一番。
1984
325 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前10年主要是为后10年的更快发展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能源,一个是交通,一个是原材料,一个是智力。
54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58 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受污染和自然环境被破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
512 邓小平会见尼日尔国家元首孔切时指出: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提高这80%的人民的生活是个关键。
523 邓小平会见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时指出:要达到本世纪末成为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
630 邓小平会见来华参加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的日本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也就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人生活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还是贫困。但如果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9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指出:对贫困地区要实行比一般地区更灵活、更开放的政策,给贫困地区农牧民以更大的经营主动权。减轻贫困地区负担、给予优惠。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增加智力投资。
1020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22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翻两番的意义很大。这意味着到本世纪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那时不按人口平均而按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居于世界前列了。这1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如果实现了翻两番,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了,国家的力量真正是强大起来了。所以这20年要埋头苦干,艰苦奋斗。
119 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书记处书记巴叶塔时指出:归根到底是看生产力能不能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能不能得到提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
1985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34 邓小平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我可以大胆地说,到本世纪末,中国能达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
37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这是大局。我们在国际上要争取和平的环境,在国内要排除一切干扰。
325 邓小平会见由19位美国新闻界人士组成的“重访中国团”时指出: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1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
519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527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1823日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的建议》。中共中央就《建议》作的说明指出:过去我们的经济工作主要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当前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作为中国经济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今后将开始由温饱型逐步转向小康型,使我国人民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建议》把“七五”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争取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199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使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每年递增4%5%,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有进一步的改善。
23,邓小平在会上讲话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1986
29 李先念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要达到“小康”水平还需要十几年的不折不挠的努力。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同德,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长期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
610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指出:争取在“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救济的扶贫办法,实行新的经济开发方式。
820 邓小平视察天津红桥区咸阳北路居民小区的楼间花园和河西区体院北居民区园林小品时说:人民群众有了好的环境,看到了变化,就有信心,就高兴,事情也就好办了。他还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928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1987
218 邓小平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38 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时指出: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下个世纪用305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的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
430 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阐述了中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
57 邓小平会见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日夫科夫时指出:到了下个世纪50年代,实现第三步目标,我们中国人就可以说,在中国搞社会主义搞对了。如果搞资本主义决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甚至于还摆脱不了贫困的状态,可能有百分之几的人生活得很好,但是百分之九十几的人要重新提出闹革命。所以,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10251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确定20世纪后20年和21世纪前50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第一步,20世纪8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报告还指出:随着生产的发展,10亿人口的绝大多数
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前进。还有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也有了改善。
1111 邓小平会见朝鲜总理李根模时指出: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也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但还不能说服人家相信社会主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我们就可以放胆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进入下个世纪,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会相当激烈。实现下世纪50年翻两番也要在本世纪打好基础,特别是智力方面要打好基础。因为那时候管事的是我们现在的娃娃。
1116 邓小平会见日本社会党委员长土井多贺子时指出:在经济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要用上百年的时间。我们要坚持建党几十年来最好时期的传统,就是要艰苦奋斗,谨慎办事,兢兢业业。
1988
325413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1992,力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50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增长7.5%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比1980年增长1.7,这样就可以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打下牢固的基础。
63 邓小平会见“9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全体与会者时指出: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关键是本世纪内的最后10,要为下个世纪前50年的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比较好的条件和环境。
826 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竹下登时指出:中国历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说法。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
912 邓小平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指出: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现在中央说话,中央行使权力,是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
1989
69 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讲话指出:61年后,一个15亿人口的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应该是能够做到的。不能因为这次事件的发生,就说我们的战略目标错了。  (本文摘自于《党的文献》2010年第1期)